阿米巴经营模式咨询领域 客户信任的咨询公司

服务热线: 020-3726 6460 合作热线: 18676271507
行业资讯

阿米巴经营底层逻辑: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来源:http://www.gzhpzx.com/news/xyzx/348.html 发表时间:2023-04-19

《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就是说懂得道理是并不难,难在付出实践行动。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独创的阿米巴经营模式中同样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阿米巴经营是稻盛和夫独创的一种经营模式,阿米巴经营不是一个管理工具,而是一个经营系统,在这个模式中重视企业经营哲学底层逻辑设计,对人的思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知行合一”是我们中国明朝时期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心学体现。王阳明的心学传播到了日本、在日本成为一种显学,是精英层必须学习和研究的实用性哲学。读懂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底层逻辑首先必须掌握稻盛和夫思想之源头,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思想之源就是王阳明心学。

为了更好的理解阿米巴经营精髓,今天我们接着讲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体系非常重要的内容。实际上从宋以来到明朝,思想家包括陆象山、朱熹都重视如何践行的问题,尽管“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第一个提出来,但是“知”和“行”的关系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尚书”有一句这样的话“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就是说实践才是最难的,《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把学当成一种知识的学习,那么行就是知识的接受,也是关于知识的实践。有的人不知 就可以去做的,知的接受是行的前提,行动或者说实践才是把我们的知识转化、呈现出来。孔子说,父母亲对自己小孩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说先去学会带小孩再来生小孩,

“磨镜所以镜明”,我们的心就好比那面生了锈的镜子

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哲学家朱熹实际上也同样讲知行的,同样认为行重于知,朱熹认为知和行是两个并头行进的关系,不可以有偏离的关系,这样的讲法不完全符合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的本意。王阳明的意思是如果真的知道是一定行的,朱熹讲真知必能行,而王阳明讲真知即是行,王阳明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除了王阳明其他理学家讲的知和行仍然是两截,只有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是一回事,这才是王阳明独特的地方。稻盛和夫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验证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在实践过程中真知即是行,否则就是不知。

那么“知”和“行”二者如何才变成一的呢?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是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才叫“知行合一”。我们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

1个层面这知是知识的知,是从一般知识层面来理解的,第二个就是“良知”。第一层面的知是就是指知识,知识是关于获得事物的知识,知识在哪里,知识在事物哪里,所以我们要去了解这个事物然后获得这个事物的知识。我们如何了解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识呢?一个人懂得很多孝敬父母的道理,开始从来就没有真正付出行动,这个人算真的懂得孝敬父母吗?如果付出行动在行动当中才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是行的起点,行是知的完成。知识最终的形态不是理论,而是实践。知道一件事一定需要付出实践的,就好像写字一样。在这个理解层面稻盛和夫认为所拥有的理论知识都必须到现场去实践,他第一个提出“现场有灵魂”,没有行动实际上就是不知道。


知和行在王阳明那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关系。

关于“行”王阳明的意思是,从朱熹以来都讲一个理,万事万物先把理穷清楚,然后才去行,如果这样世界这么多事情如何才能穷完这个理呢?这是很多人不去实践行动的借口,认为我还没有搞清楚事情,所以还不能去行动,等我全部搞清楚了再去做。王阳明认为这个毛病太严重了,就使得圣人之道仅仅停留在一般人的嘴上,从来没有付出行动。如果这样去讲圣人之道,就会使圣人之道越来越偏离圣人本意,所以他要讲“知行合一”,是对病下药。

王阳明认为“意念发动处即是行了”行也包括理念的流动,例如读书,我们读书不读出声,可是在默读,这算不算读书呢,肯定算。看书的过程在获取知识有没有意念的流动呢,肯定有的。


第2个层面“知”就是“良知”,自从王阳明发明良知学说以来,这个知在王阳明这里就是良知的意思。良知自知,良知虽然自己知道,可是如何显现出来呢?需要通过行来表达。“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龙场悟道”最早讲的思想观点,龙场悟道“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管知是作为‘知识’理解,还是作为“良知”理解,有两句话非常重要;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2、“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理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功夫论就比较容易掌握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之精髓,阿米巴经营模式在企业中也可以得到灵活运用。